终结塑料污染,我们
还需做什么?
前言
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威胁环境与健康的全球环境挑战。中美两国11月15日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声明指出,中美两国决心终结塑料污染,并将与各方一道制订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污染(包括海洋环境塑料污染)国际文书。
中国的治塑之路进程如何?终结塑料污染,我们还需做出什么?
01
塑料治理复杂性需依托全链条、系统化治理模式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CCETP)主任郑平表示,塑料议题是一个复杂性的问题、全球性的问题,要从全产业链的角度看待塑料议题并从中识别关键点,要正视和考虑治理方案的复杂性。
近年来,国内塑料污染治理的相关政策频频出台,对于塑料污染治理的目标日趋清晰,管控也进一步严格化。
2020年,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推动中国塑料污染治理进入全链条管理阶段。
02
关注快递、外卖行业的无效替代及过度包装等现象
塑料包装制品形式多样,应用领域广泛,是当前塑料污染治理的关键领域。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的谭旖琦介绍,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一年用于包装生产的塑料总量约为4500万吨,约占全国初级形态塑料产量的一半。其中,大量的塑料包装是一次性使用废弃性质,其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课题组建议对禁限路径进一步科学评估,重点推进绿色包装开发;差异化管理塑料细分品种,制定环境泄露率和回收率量化目标;建立全品类塑料回收与梯级利用,促进高附加值回收产业内循环。
03
积极有效管控人为泄露,加强公众参与
“真正产生塑料污染的是环境泄露,就是泄露到环境当中的塑料才产生真正污染。塑料不等于塑料污染,我们不能妖魔化塑料。”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表示。
他认为,塑料污染的本质是环境泄露,而环境泄露大部分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所以我们如何去积极有效管控人为泄露是治理塑料污染的一个重要的方式。”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项目经理陈思敏认为,公众参与减塑的潜力非常大,推动公众提升减塑行动意识需要选择合适的行为干预场景,并为公众提供足够丰富的减塑环境知识与参与渠道。
在陈思敏看来, 社区是挖掘公众减塑参与潜力的最佳场景。在社区实现垃圾分类的基础上,面向公众倡导从消费、生活两个角度减塑是废弃物减量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