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京会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双方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里约三公约”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西蒙·斯蒂尔祝贺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领导和推动会议取得历史性成果,赞赏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所作的贡献,期待与中方继续深化务实合作。
协议的签署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的气候环境的治理与提升得到世界的认可,谁能想到,数十年间,变化竟如此之大,这一切除了共产党人对《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的贯彻落实,也有着人民群众的万众一心。
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科学回答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更是创造性地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具有极强的理论创新性和实践指导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着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一系列富有中国智慧的生态文明思想与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继承、发展和创新了我们党关于生产力发展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指明了方向,是具有原创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创新,开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境界,指引我们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良好的生态也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本质要求,更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生产力不仅包括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包括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作用。而现实发展中往往忽视自然界的功能和作用,对自然环境进行过度开发而忽视对其保护似乎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似乎已成为各个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如何完整地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坚持其理论整体性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内在要求,更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发扬光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光增色。”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进而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维护好绿色这个大自然的底色,不但是指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的必然选择,亦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